【遊記】光影遊戲‧鶯歌陶瓷博物館(館內篇)
<窗戶外的藍天>
走進鶯歌陶瓷博物館,才知道光影的頑皮,在這個專程為它打造的盒子裡,盡情嬉戲、玩耍,四處留有它們的足跡,等著帶給進館的旅人,最盛大的驚奇。
<灑落的陽光>
微涼的冷空氣,掃去一切煩熱的心,明亮的陽光,輕輕地灑落在身上,抬著頭享受這片光線跳舞的場域。
<鶯歌陶瓷博物館>
這就是一進陶博館的第一印象,大片的玻璃、沒有遺漏的美景,當天天正藍,陽光帶著這一切,溜進了灰色的大盒子,變化著隊形,剎那間覺得這一刻真的很美。
<成雙成影>
在出入口附近的陶器,是收藏雨傘的容器,這裡的點滴少不了「陶」的蹤跡。
<陶板置物櫃>
整片猶如藝術品的陶板,每一格有著自己的畫面,獨一的編號,與一把神奇的鑰匙,讓人就算沒有可放的背包,也想打開來一探究竟。
<光影階梯>
上下樓層有著不同的路徑。第一條,選擇在轉角的階梯,在這裡不需要特殊的照明,因為沒有任何可以取代自然光的存在。
<陶藝小品>
灰色的清水模,格格放入不同的驚奇,有如小品般的陶藝,在高高低低中、光與明暗間,給人相異的感受。
<陶藝小品>
層層階梯,賜予人不同高度的視野,相同的事物在隱藏、顯露間,讓人駐足,於是這條階梯倒使得奇緣花了跟展覽室相同的時間。
<陶藝小品>
陶博館,似乎不想讓人這麼早離開,不告訴你有哪些可以看,因為除了既定的展覽外,還有著更多與光影嬉鬧的空間。
<陶藝小品>
尋找它最適合的地方,嘗試讓它放在角落,創造屬於陶博館的國旗。
<陶藝小品>
登上三樓,越接近天空,光影的比例變了,感覺也變了。
<光影階梯>
感覺簡單,卻豐富,讓階梯不只是空間的相連,更添加了品嘗的時空。
<光影階梯>
明亮的燦爛,這不是一個室內博物館可以容易做到的事,也不會有人特意在樓梯間打上聚光燈,但陶博館納入自然的元素,輕易就能做到,讓奇緣爬起樓梯更起勁,完全沒思考是否有電梯存在的必要。
<方格欄影>
無數的方格,擁有一定的韻律,橫條的欄杆是接通樓層的捷徑。
<方格欄影>
穿梭在展場的Z字型梯,是第二條相連的選擇,不但具有功能性,更有透視的美觀效果。在這裡不覺得水泥、鐵欄杆不美,反而開始喜歡上這種簡單的線條感。
<方格欄影>
陶博館有許多休息的空間,一張長椅,一個景色,讓人有許多吐與吶的放鬆,不用一口氣把所有的展覽放入腦袋中,也無須無止盡的走訪,也可以來這裡享受純粹的平靜。
<方格欄影>
每個騰空的平台,皆是另個視野的開闊。
<方格欄影>
例如,第一張的藍天,當奇緣走到三樓時,換為鶯歌的山與鎮,好期待是否會有落日的一刻。
<陽光特展室>
另一邊俯瞰弓形建築中的「陽光特展室」,建築與陶瓷對話的時刻,感覺彼此是為了對方而存在,這種感覺在其他的博物館很少感受到。
<陽光特展室>
直接讓人存在於陽光特展室內,看出建築的弧度與支架。
<地下餐廳>
從一樓看到地下的餐廳,鋪滿黑白灰三色的馬賽克磁磚,與像朵朵盛開的花朵桌椅,營造屬於陶博館的用餐氣氛。
<地下餐廳>
直接走到地下餐廳,整片的桌椅海,因奇緣到訪的時間博物館只有寥寥幾人,其中還有幾位外國朋友,但清閒的早晨、人煙稀少的博物館,顯得更寧靜、遼闊。
<由下往上>
換個角度,由下而上,也很有感覺。光是這個環境就讓奇緣開始愛上這裡,與光影玩捉迷藏的半天,留下了足夠的運動量與豐碩的影像,期待著休館十天後的開始,一場陶藝界的奧運盛事—【2008國際陶瓷藝術節】,即將在陶博館休館結束後揭開序幕!
【後記】
鶯歌陶瓷博物館是間「親切」的博物館,館內除了不能使用閃光燈與腳架外,建築、展覽品皆是可以隨意拍攝的主角,除了用眼睛瀏覽外,還可以用影像再次品味,讓奇緣充分享受靜物的世界,心也跟著一起沉靜。
by奇緣
【系列閱讀】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