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忠孝路與林森路的圓環周邊,是奇緣這次嘉義輕旅行的重點,從北門火車站(北門驛)、農業精品區、嘉義車庫園區到這篇介紹的嘉義市文化中心,全是動動腳、運動一下便可踏遍的範圍,可說是旅遊的精華地段。
1993年開館的嘉義市文化中心,在佔地五千多坪的位置上,是曾經東亞規模最大的木材集散地「杉池」,可惜目前只能遙想當年,無法像北門火車站(北門驛)一樣,還能略略領會當時的風采。
嘉義市文化中心硬體設施包含圖書館、博物館與音樂廳,戶外建有廣場與擺放不少公共藝術的空間。今年(2011年)的世界管樂年也是在此舉辦,雖然奇緣沒有趕上盛會,但仍可見不少管樂節的公共藝術作品作長期的展示。
特別逛到嘉義市文化中心,是為了在位於其中文化中心地下室的嘉義市交趾陶館。
台灣廟宇藝術佔重大貢獻的交趾陶文化,發展始於葉麟趾(葉王),與後期對交趾陶同有貢獻的林添木,巧妙的是兩者皆為嘉義人,因此交趾陶成為嘉義珍貴的文化特色,除了定期舉辦交趾陶藝術比賽外,於2000年交趾陶館正式啟用。
重要的逃生圖可以成為明確的參觀路線與位置分配圖,可見交趾陶館分為六區,從入口處的交趾陶之美、介紹葉王生平的交趾陶探源、微觀建築的交趾陶與建築裝飾、林添木及門生的交趾陶的創新、現代藝師區,以及特展區。
交趾陶作品題材常選自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或歷史寓言等,以大幅的作品而言,將數幅場景融入豐富的畫面中,搭配交趾陶原本亮麗的色彩,不僅細微可觀藝術型態之美,退一步更顯氣勢磅礡。
多麼熟悉的西遊記,比起卡通版的簡化,
交趾陶連服飾、絲絲猴毛都萬分留意
博古圖,蘊含各式吉祥的象徵物
如,最中間的獅背南瓜形爐,獅有避邪之寓,南瓜代表多子
就像可愛的小獅子,好奇地望著現在看起來疏遠的傳統文化,
還好透過博物館的保存,試圖留下曾經的輝煌
交趾陶的演變從題材便知差距,納入生活中的小趣、真實的景物呈現,不再僅是神話中的人物與圖騰。
來一趟交趾陶館,對交趾陶的古與今有更多瞭解的機會,東方獨有的傳統藝術,在光鮮的外表下,深蘊神話故事的具體形象,訴說著相隔千年的傳說。
【景點資訊】
┌嘉義市交趾陶館
├地址:嘉義市忠孝路275號(文化中心地下室)
├開放時間:週二~週日09:00-17:00(週一休館)
├門票:免費參觀
└網站:http://www.cabcy.gov.tw/Koji/
【系列閱讀】嘉義輕旅
嘉義轉運站→嘉義火車站(台鐵本舖)→嘉義鐵道藝術村(口舍土也方)→(食)圓環火雞大王→(食)六十年無名米糕→北門火車站(北門驛)→農業精品區→嘉義車庫園區→嘉義市文化中心+交趾陶館……(宿)嘉義商旅(空間篇、房間篇)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