繞過了南門附近的古蹟景點,終於走到植物園內、台灣僅從的清末衙署建築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。這不是奇緣第一次到訪(參考︰【城市】台灣布政史司衙門在植物園),但卻是第一次有緣入內參觀,見到中間敞開的大門,真令奇緣興奮。
布政使司衙門的原址在今日中山堂附近,當年是全台灣最大的官衙建築,而目前在植物園內的官衙,只是其中「籌防局」的一小部份。
其格局是「田」字形配置,是一座七開間三進式的建築,上面照片第一張是最外面的「頭門」,為主要出入門戶;第二張為過頭門所見到的「儀門」,是所有訪客在此下轎,整理儀容,準備入內的地方。
布政使司衙門的歷史要追溯到清光緒十三年(西元一八八七年),建台灣布政使司,掌管全省的財政、兵馬、錢糧、戶籍等重大行政工作。光緒十四年(西元一八八八年)夏,於臺北府城寶城門內西門街北側,建布政使司衙門。甲午戰起,巡撫唐景崧曾分其西畔房屋設籌防局。(資料來源︰台北市中正區公所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)
一九八五年,日人進城後,先被當作臨時總督府,直至一九一九年統督府(今日總統府)興建完成為止。後一九三二年,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即位,擇此地建臺北公會堂(今日中山堂),拆除了大部分建築,極少數保從至植物園中。光復後植物園內的布政使司衙門由林業試驗所接管,先被當作員工宿舍,後作林業陳列館之用,但內部已損壞嚴重。
所以目前看到的布政使司衙門正值努力修復的過程,在「頭門」上方的樑柱、斗拱仍是帶有維修時的編號。
在我們參觀的途中,當地的解說員特別提醒我們不要觸摸到柱子,參觀完也要記得清洗雙手,因為柱子上面一個個洞,是為木造柱子打進防蟲的藥劑。
從頭門進入後,沿著左廂房往後方的大堂走去,沿途的室內空間展示著布政使司衙門的歷史沿革、建築特色與相關資訊。
廂房旁的窗戶仍是木製窗,但為了保從古蹟,已在外面加上一層玻璃,所以現在是可透光,但無法吹風。
左廂房後接左廊,可看見同為平行的「儀門」。
走過迴廊,出現在眼前的是空間寬敞的「大堂」,是主官辨公的場所。若非親自進來走一遭,難以想像小小的衙門後方,藏著如此壯觀的建築。
參觀的人潮在大柱子的襯托下顯得更加渺小。
在為數眾多的柱子裡,有些上方帶著黃色圓環,有些則無,這代表是否仍為木造柱子的標誌。
如果有黃色圓環是原本的木造柱子,而如果全身紅柱的話,則是無法修復後,所替代的水泥柱。
從儀門可直接穿過中廊進入大堂,這條寬敞的廊道顯示官府的氣派、莊嚴。
過大堂,繞道對稱的右廊,這裏擺放著修復時拆卸下來的木柱、抖拱與解說圖。
原來一根柱子,不是只有上漆就完工,上面還有這麼多道的手續要完成。
布政使司衙門位於植物園內,不少家庭帶著小朋友順道進來參觀。
【奇緣行腳】史蹟趴趴GO之南門懷舊之旅
國立台灣博物館→二二八公園(黃氏節孝坊、台灣廣播放送亭)→公園路→南門→公賣局→牯嶺街小劇場→建中紅樓→台北植物園(荷花池、小貓仔)台灣布政使司衙門(The End.)
【景點資訊】
布政使司衙門
地址︰台北市南海路53號(台北植物園內)
官方網站(台北植物園)︰http://tpbg.tfri.gov.tw/
開放時間︰
1.自由參觀時間:
(1)週二至週五、週日、國定假日為上午9:00~11:00。
(2)週一、週六及春節(自除夕日起休館五日)、清明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休館。
2.預約導覽:
(1)週二至週五下午兩點至四點提供團體預約導覽解說服務。
(2)預約導覽請至林業試驗所網站http://www.tfri.gov.tw辦理。
3.人數限制:
每次入館以50人為限,額滿時不得進入參觀。
【系列閱讀】
【城市】台灣布政史司衙門在植物園
【延伸閱讀】
台北市中正區公所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
維基百科─台灣布政使司衙門